首页 资讯 正文

非遗工坊采风行|戏起霍庄村 非遗“老手艺”碰撞消费“新活力”

体育正文 75 0

非遗工坊采风行|戏起霍庄村 非遗“老手艺”碰撞消费“新活力”

非遗工坊采风行|戏起霍庄村 非遗“老手艺”碰撞消费“新活力”

光明网讯(记者 金昱希)工具、颜料碟在身旁(shēnpáng)依次排开,在细细碎碎的描画声中(zhōng),一只狮头渐渐被勾勒(gōulè)出神韵,面目祥瑞、精神抖擞。这是许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霍庄社火道具传统手工制作(zhìzuò)技艺区级(qūjí)代表性传承人霍云龙的日常工作场景。他在车间中日复一日地钻研,制作出了一众深受欢迎的社火道具。 图为许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霍庄社火道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霍云龙(yúnlóng)正在绘制(huìzhì)狮头。修冬雪 摄 “00后”的(de)霍云龙出身于社火道具制作世家,儿时(érshí)看家中(jiāzhōng)长辈做狮头,觉得“敲敲打打挺有意思”,耳濡目染下,这份朴素的兴趣最终(zuìzhōng)沉淀为发自内心的热爱。2018年,他在大学毕业后决定回到霍庄村,接过长辈手中的接力棒,为传统的社火道具制作技艺(jìyì)注入新鲜活力。 图为“欢乐秦州年(nián)”首届文化旅游活动周活动社火表演队队员载歌载舞。(陈坤摄(chénkūnshè)/光明图片) 社火,作为民间庆祝春节的(de)狂欢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人们在舞狮、舞龙、秧歌等表演中扮造型、耍动作(dòngzuò),传递着热闹喜庆(xǐqìng)的年味。不过,在霍庄村,社火不仅仅是节庆时的热闹回忆,更是年销售额超1.2亿元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xìngfú)产业。 霍庄村社火(shèhuǒ)(shèhuǒ)(shèhuǒ)道具的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戏剧服装,逐渐发展出(chū)舞狮、舞龙、彩扇等30余个品类。近年来(jìnniánlái),许昌鑫正戏剧非(fēi)遗工坊积极推动社火道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与(yǔ)保护,并将之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助力当地社火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霍庄社火道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乡村工匠名师霍军政介绍,当前,全村535户中有280户参与社火道具制作,占全村总农户的80%,从业者达2000多人,产品类别达400多种。 产业链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吸引着越来越多像霍云龙(yúnlóng)这样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他们既传承了老手艺,也勇于探索新(xīn)(xīn)材料、新方法。霍军政感慨道,“年轻人毕业(bìyè)之后回村创业,他们将新元素融入社火道具(dàojù)制作,使得产品更加受欢迎。”以霍云龙为例(wèilì),他的作坊专注于北方狮头,为迎合时下客户多元定制需求,巧妙地(dì)在狮头中嵌入LED灯带(dēngdài)、音响设备等科技元素,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道具的制作,成功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2024年,霍云龙一家年收入超40万元,带动更多手艺人回村就业,为乡村经济注入了蓬勃的新动能。 让非遗技艺焕发时代光彩、走进千家万户,是各地非遗工坊与传承(chuánchéng)人共同的(de)(de)追求。当下,在霍庄村,还有不少(bùshǎo)手艺人选择与许昌学院合作,共同交流创作。昂扬向上的摆件、精致小巧的冰箱贴……他们探索将社火文化融入现代(xiàndài)生活,制作年轻人喜欢的文创(wénchuàng)产品。“未来,我们计划带领环境艺术设计(shèjì)的学生对整个村进行景观打造,新增公共艺术装置,给每一户打造独一无二的门脸,打造‘一户一品’,让整个村转化为沉浸式非遗体验空间,带动(dàidòng)研学旅游、民宿经济等衍生业态。”许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王欢说。
非遗工坊采风行|戏起霍庄村 非遗“老手艺”碰撞消费“新活力”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